8月24日至25日,“社会救助与数字化治理(2024)”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10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民政部门、医保部门、社会组织和数字化企业等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数智赋能、融合创新与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展开了深研讨。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介绍,本次研讨会旨在总结社会救助体系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数字赋能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对于紧扣社会救助改革布局、推动社会治理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及其运用工具,社会救助工作也需要通过数智赋能来提升制度运行效率、提高救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度和有效监测度。”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但数字是冰冷的,数字化转型应当增加温度而要避免冰度,因为社会保障服务的对象是人,社会救助的对象更是弱势群体,不能让冰冷的数字化工具替代这一制度应当饱含的人文关怀,更不能让数字化工具成为损害救助对象隐私与尊严的工具。”他强调,作为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社会救助的重要性永远不会降低,而是会跟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在不断提升底部公平的条件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制度保障。
对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应有两个方面的认识,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蒋玮说,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正经历从兜底性制度向基础性制度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思考如何认识与把握社会救助体系与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之间关系。同时,要以数字化赋能为重点,全面深化社会救助的改革创新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迭代升级。“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借助数字赋能,加大数据资源的集成,积极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完善数字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分层分类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
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项薇介绍了浙江省在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效:通过“一件事联办”实现从分散到联合的转变,提升治理能力;通过“精准画像”“一户一策”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提升服务水平;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转变,实现系统能级提升。
研讨会期间,分别举行了“数字慈善与社会救助发展、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社会救助融合创新、数字化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发展、智慧救助新发展、低收入人口与共同富裕、数字化治理综合论坛、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数智赋能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数智赋能与精准救助、数字化治理与专项救助探索、数字化与社会救助机制优化、数字化背景下的民生保障、数字化治理研究生论坛” 14个分论坛,90余位专家学者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敖蓉)